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教学资源 >

教学资源

【轻学术】动起来的中国传统艺术:中国美术片的造型手段

本站来源:教师发展中心 发布时间:2015-12-03 09:36:06 点击量:

\

坚持民族绘画传统,是中国美术片最显著的艺术特点。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绘画、雕塑、建筑、服饰,乃至戏曲、民乐、剪纸、皮影、年画等民族民间艺术,都为各种类型的美术片,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借鉴材料。例如,《鹿铃》、《山水情》等水墨动画片,脱胎于中国画中的写意花鸟和写意山水;《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天书奇谭》等传统美术片,借鉴的是中国古代寺观壁画;《渔童》、《金色的海螺》、《牛冤》等剪纸片,吸取的是中国皮影和民间剪纸的外观形式,《南郭先生》、《火童》融合了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的刚健风格;《三个和尚》中,人物的举手投足,清新的背景音乐设计,均采用中国戏曲,《骄傲的将军》、《医生与皇帝》,将京剧脸谱赋予角色;中国动画片中描写的神仙、鬼怪、法术也完全本土化,像峨冠博带、行走驾云的太白金星,时而钻出地面、爱管闲事、矮得像地缸似的土地爷,穿着红兜肚、脚蹬风火轮、可以变成三头六臂的白胖童子哪吒,手持如意金箍棒、一个斤斗十万八千里的孙悟空,能辨别忠奸、善恶的獬豸、谛听,还有顺风耳、千里眼、人参娃娃……这些植根于中国神话、童话、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的动画形象,全然土生土长,别无依傍,与古希腊、古罗马以及欧美等国的神祗、魔鬼、魔法、巫术迥然不同;即使绘写现代生活的美术片,从服饰习俗、环境描绘到人物面貌、性格特征,也都纯然是一派中国气概。正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借鉴和对本土现实生活的提纯,使中国的美术片呈现地道的中国风貌。此外,形式不拘一格,也是中国美术片的特点。五千年悠久文明史形成的丰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不同风格的中国美术片,带来了中国美术片百花齐放的格局。即便同是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用的是齐白石的画意,《牧笛》取的是李可染的笔法,而《雁阵》选的是贾又福的墨趣。风格各殊,造境相异。这使中国美术片在形式上,无仿无循,千姿百态,从而得以独树于世界动画之林。
 

一、对皮影戏的借鉴

皮影戏艺术是中华民俗文化中的奇葩,是世界上最早具有现代美术片特征的古艺术之一,甚至把皮影戏称为“中国美术片的根”也不为过。皮影发祥于西汉的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在民间艺人的操持下,一些驴皮制作的小人或翩翩起舞,或闪转腾挪、打打杀杀,其表演让人忍俊不禁。皮影戏的传统节目多得不可胜数。戏中拥有天子威仪的皇帝、唯唯偌偌的官宦、艳丽动人的后妃宫娥、威风凛凛的将帅、文文弱弱的书生、粗放淳朴的民女村夫、神奇飘逸的仙神僧道、怪异吓人的鬼魔精妖等等无所不有。人物按生、旦、净、丑的戏剧行当设计,用程式化的脸谱来表现刚柔美丑与善恶忠奸。皮影在我国不同的地区人物造型也是不一样的,陕西的皮影人物造型特点是精细秀丽,身条纤瘦、莲指修长,脸形为高额头、直鼻孔,点红小口,细眉细眼,面容轮廓不涂色,人物的长须长发是用真头发贴上去的。而河北皮影造型风格显得淳朴粗犷,人物身条浑厚,手指不是陕西皮影的纤纤玉指,而是若伸若握,抽象简洁。

\
(《张飞审瓜》就是皮影风格的美术片)

二、对工笔画、水墨画、儿童画、漫画的再挖掘

尽管美术片从本质上讲是舶来品,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致使中、西方美术片工作者对美术片中“美术”二字的认识也同样存在着不同的理念。因此,中国美术片工作者把中国传统的一些美术作品的特征融入到美术片当中,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中国画艺术体现的是中国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中国美学理论。中国古代画家正是运用了这些美学原理,在中国画艺术表现中充分地展示出了他们对美的认识,以及他们特有的审美意识,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以中国画家的审美情趣而产生的中国画艺术表现形式及表现技法,并且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对中国戏曲脸谱及其它传统工艺美术的运用与创新

中国戏曲脸谱,是戏曲文化现象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丰富的历史内容。戏曲脸谱不仅仅是供悦目的,而且是戏曲艺术家与观众进行对话的一种极富表现力的文化语言。正是习惯成自然的民族文化习俗和生活习俗给了这种特殊语言以约定俗成的语义,赋予它多方面的表现功能。戏曲脸谱中折射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

戏曲综合了多门类传统艺术成果的同时,也受到传统各门艺术美学思想的影响。从诗歌中引进了“意象”“意境”“趣味”等;从绘画中引进了“神似”、“形似”“虚实”等;从小说中引进了“真假”等。戏曲脸谱的审美意识同样也受到各门传统艺术的影响。

脸谱的审美意识受到中国画美学思想的重大影响。如中国画中“重神似”而“轻形似”的美学思想,就被运用到戏曲脸谱中,脸谱中的“离形”即拉开与自然物象的距离;“取形”即以变形的装饰化的手法取自然物象之形);“传神”即传人物的性格、神情、心理、品德之神,就是中国画中“遗貌取神”的“重神似”的美学思想的体现。脸谱的构图章法也与中国一样,讲究疏密、插穿、避让、虚实、匀衡等。脸谱的勾画笔法也与中国画笔法相通,轻重缓急、顿挫有秩。总之,脸谱的创作与中国画创作一样,有谱有法。只有按照符合自身美学规律的程式和法则勾绘出来的脸谱,才能成为中国戏曲舞台上的人物脸谱,也才具有美的表现形态。


(《骄傲的将军》借鉴了京剧脸谱做角色造型设计)

此外,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家文化又以伦理道德为本位,因此,道德化成为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在这浓重的道德化的文化氛围中生长的戏曲艺术当然也充满了道德化的色彩。儒家强调忠、孝、节、义,这在戏曲中有充分体现。戏曲的道德化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善恶分明的人物形象;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药人寿世的教化功能等方面。戏曲脸谱着重表现人物性格、品德,寓褒贬,别善恶,充满着浓厚的道德评价色彩,这正是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内容在戏曲脸谱中的体现。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对戏曲脸谱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共识,如脸谱色彩的红表忠勇、黑表刚直、白表奸邪、蓝表威猛、黄表阴狠、绿表强悍、紫表耿介等。因此,中国美术片善于用拟人化、形象脸谱化、类型化结构特点、形象的象征性等作为最基本造型。

美术片中的脸谱,基本上是与戏曲舞台上的脸谱是一致的。但有时也有与戏台上不尽相同的脸谱图案,这既是美术片感情的自由发挥的结果,又是对戏曲理解基础上的再创造的结果。不一定合科学规范,但却能传神写意。这样一来,脸谱与美术片的关系就是相辅相成的了。脸谱给美术片的造型提供了大量素材;美术片又将脸谱在行了丰富挖掘和再创造,而且在世界方位内对脸谱乃至整个戏曲艺术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使戏曲人物形象被世界艺术所关注。

四、形象和景物造型、画面构图方式等民族化的造型特征

中国美术片造型风格独特,在世界美术片中独占一席。它为了适应美术片的表现形式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美学模式,尤其是在造型特征方面,具有浓厚的民族特征。

首先对于人物的设计,继承了中国民族美术中对人物表现的传统,一般都采用侧身五分脸或七分脸的平面形象。并且常常采取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进行设计,人物的装束与面容神韵生动形象、夸张幽默、诙谐浪漫。用线条镂空法进行形象刻画。用色简练,平涂着色。使得视觉效果明快而艳丽。

此外,在一些直接以传统美术,如皮影戏、戏曲等为题材的美术片中,其人物造型具有民族化和卡通化相结合的特征。比如以皮影戏为题材的美术片中,人物一般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人体比例通常是上身与双臂偏长,似乎经人操纵能做机械性动态表演。对于表现效果十分有利。而以传统戏曲

人物造型戏曲化为题材的美术片中,人物造型是按戏曲生、旦、净、丑的模式进行设计的。各行当脸谱和行头的程式化造型,源于舞台戏剧而又超越于舞台戏剧。

其次,除了人物造型以外,中国美术片还有龙凤禽兽、花树虫鱼、山石门景、亭台殿阁、军帐兵器、陈设用具,车船马轿、城桥塔寺等等,其造型都与片中人物相谐调,无不透着鲜明的中国传统艺术特色。

\
(《鹬蚌相争》可以明显有中国传统美术构图的影子)

再次,诗对于中国的文学艺术乃至一切文化形式有着深远影响,诗在中国国民的生活中有着不可取缔的重要性。诗的显著特征就是强调意境,追求个性化和私语化,不注重叙事。中国人对意境的追求贯穿于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诗、画尤其如此。我国从事美术片创作的人员大多是美术工作者转行过来,在美术片创作中同样不能摆脱对意境的迷恋,而忽视叙事。但这也形成一种趋势,即对意境的过分强调,使中国美术片更多地倾向于精英文化,离大众越来越远。



 转载:2015-10-27 谷淞 熊猫动画研究所